“中学历史教师研修班” 暨第二届“诚之·青师论坛”首日活动纪要
发布时间:2023-08-13

8月9日,研修班第一天,开幕式结束之后,紧锣密鼓地安排了教研论文研修。在黄爱梅老师的主持下,17位优秀教研论文的作者分为四场,分享了他们的教研心得,并相互进行评议,现场导师《历史教学》编辑部主任王雅贞老师、《历史教学问题》副主编李月琴老师予以具体指导。


图片



【第一组】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何昕老师在《高考开放性试题中渗透的中国史学传统》论文中,从中国古籍材料这一视角出发,以2022年高考全国乙卷题目为例,分析该题考查的历史思维,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引导。该文从中国史学传统入手,发掘传统史学宝贵遗产。

上海市青浦高级中学钱轶娜老师点评何老师论文角度新颖,将“史学三长”与核心素养结合,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但个别论文格式需注意,还可进一步深入探讨教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刘静静的论文 《历史学习对发展学生思考力的作用》提出了历史学习促进思考力发展的四个层次:一、浅度思考,发展观察与发现能力、比较与分析能力;二、深度思考,深入思考事物的内在联接,发展逻辑思维能力;三、广度思考,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多元视角看待问题能力;四、形成自己的思考体系,即创新力。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的姚倪老师肯定了论文高远的立意,提醒学科相关的特殊能力和一般性通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这是值得继续追问和探讨的问题。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徐天一老师《立足<纲要上>的核心概念,以“跨学科、非学术情境”为要义的创新》,认为教学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和选修的国际课程学科,培养跨学科思维能力。同时,教学情境融合了微观历史和非学术素材,如影视小说、展览遗迹和习俗。通过贯通融通的理念,历史课程和教学更符合学生需求,提高学业质量水平,实现育人、文明、发展目标。

上海宋庆龄学校姜蒙老师认为该文出于相同学情的共鸣,切和本次活动的主题,使用新颖素材的启发,并提醒思考日常教学如何进行跨学科。

来自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的蔡丽娟老师《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历史深度教学策略探究》,从初中历史的深度教学策略探究的角度,为我们揭示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践路径:第一,聚焦核心概念,构建知识体系。第二,深度挖掘各种类型的史料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历史情境,设计基于学情的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历史形象思维和历史逻辑思维。第三,开展学科实践活动,促成知识迁移运用。

来自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的高子期老师提及深度教学应该更加关注单元教学,整合单元教学内容,通过单元重难点的突破来更好地实现深度学习。


专家点评:

王雅贞老师认可将核心素养与史学理论联系起来的努力,因为核心素养并不是凭空提出的,而是来源于中外的史学理论。而思考力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对标,不应脱离于历史教学。跨学科要体现历史学科自身的地位,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需要进一步思考教师如何运用非学术情境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进一步思考如何把教育学的概念下沉到历史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

李月琴老师提醒大家,考试也有育人的立意;我们需要思考,项目式学习等方式之外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开展跨学科教学,进一步考察学生的学习路径如何与教学路径相结合。


【第二组】

广东省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李志先老师介绍自己《例谈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提炼大概念的路径》的论文内容。李老师重点探讨了如何利用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中的单元导言、课文正文提炼大概念,如从聚焦单元导言,利用过渡句锚定单元的大概念,重视课文正文,利用高频词确定单课的大概念,并根据大概念建构学习内容的框架。

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葛燕兰老师点评,指出文章运用聚焦单元导言、注意课文高频词汇等策略挖掘大概念,符合大单元教学的要求,值得肯定和借鉴。同时,还可以以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为依据去挖掘。


浙江省安吉高级中学储天虎老师发表《基于大概念的高中历史“选”“必”融通教学》的主题发言。储老师看来,以大概念的确定为高三复习教学的起点,然后围绕大概念设计梯级链问,引领学生在梯级链问的思考和解答中建构知识结构,并在相关问题的深入挖掘中整体涵育学科核心素养。这样的教学思路和学习体验可以被复制或者迁移。

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舒涛老师建议,行文过程中能否增加上课过程中使用的课件内容,或者线索梳理内容,增加文章可读性和直观性。


浙江省嘉兴一中石再一老师的《系统·有机·恰当:高中历史深度融通的策略研究》依据对2023年1月份浙江高考历史卷的分析,主张深度融通式教学,将必修教材、选择性必修教材和学术研究三种思想进行系统、有机、恰当的整合,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和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实现知识的融通、关键能力的成长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浙江省宁波滨海国际合作学校魏飞老师点评,指出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出发,在进行融通时应该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关注学生的反应,建议从学生学习逻辑出发制定适合学生的学案作为融通教学的重要支撑。

  


专家点评

李月琴老师主张大概念以主题表达为好,并建议老师们参考初中科学学科的《课程标准》,借鉴其中关于“核心概念”、“跨学科概念”等表述。“融通的前提”一定是一个主题,因此融通的基点不应该是课,而应该是单元,也可以是重组的单元。

王雅贞老师指出,研究融通教学,要搞清楚“为什么融通”“纲要与选必教材是什么关系”“选必教材和纲要教材各自的地位是什么”?换言之,融通的前提是要把握好教材本身的定位。另外,关于大概念的问题,老师们似乎比较喜欢自己去创造一个概念,但实际上我们的教材和“课标”中已有提炼,老师们在实践教学中要加以关注。


【第三组】

苏州高新区第一初级中学姚倪老师的《史料实证在教学中的可能与限度》,针对教学中史料应用存在的浅表化问题,提出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史料的语境,通过补充相关背景,设计合理的问题框架以帮助学生重建史料的问题视域,从而实现史料实证的真正内涵与价值。

首都师范大学刘静静老师建议文章的结构可以适当调整,并对语境应做出合理的解释。


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第十中学的葛燕兰老师团队结合活动课的教学实践,分析了活动课在统编高中历史教材中的位置和编排立意,在实施的具体过程方面,立足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学业质量水平3、4的能力要求,通过整合整本书所学知识,以灵活的形式呈现课堂教学。

东莞市厚街湖景中学的李志先老师肯定了论文在关注中学历史活动课方面的价值,同时也指出了论文上在挖掘深层次的历史原因方面的不足之处。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王晓荣老师《基于地图深度学习的多素养培育及考察》,以疆域地图为切口落实国家意志,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成都市教科院附中的肖雯琳老师充分肯定了王老师的研究成果,但对其题目的“深度学习”在文章中的体现提出了疑问。


上海世外教育附属浦江外国语学校高子期老师在其论文《基于BOPPPS理论模型的初中历史线下互联网+混合教学实效及提升策略研究》,依托新技术着力解决线上教学的实效,具有借鉴意义和进一步发展空间。

成都市龙泉驿区向阳桥中学蔡丽娟老师提出电子化教学如何常态化等相关建议。


上海宋庆龄学校的姜蒙老师在其论文《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中国历史课程开展的探索与思考——以上海宋庆龄学校国际部为例》中,聚焦中国历史课程在外籍子女学校的开展和实践,探讨在当前形势下课程开设的意义与价值,展示了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与特色,为其他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提供了示范与启迪。

上海协和双语高级中学徐天一老师建议,如果能更介绍课程中人工智能等科技运用会更好。


专家点评:

王雅贞老师指出,史料实证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如何落地?在探究不同史料的价值问题时,要根据课标要求理解不同的史料在不同的情境下所发挥的作用,注意运用特定史料去分析特定问题。活动课的定位,是去理解教材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一个情境。地图的作用在于辅助我们认识历史,还要结合多重史料来形成对历史的认知。

李月琴老师指出了好的论文应该在一定教育思想和理论指导下,致力于解决在实际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理论指导实践的意识是对的,但是前提在于先吃透理论和研究理论如何落地。不同学习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我们希望学生获得什么?应该是通过知识获得的科学的历史思维和对历史的热爱。


【第四组】

湖北省随州市第一中学舒涛《比较思维下的高中历史教学单元通览——以“第八单元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为例》,提出历史知识与历史发展之间的关联性、大单元整体教学的自觉实践,要求教师要能够在比较思维的模式下对高中历史教学进行单元通览。

储天虎老师建议对“比较思维”进行更加清晰的界定,关照学科核心素养发展需求,增加学习任务单、评价设计。 

北京师范大学克拉玛依附属学校的李玉伟老师《文献史料研读的方法与实践——以<后汉书>》中一组史料为中心》指出,对于文献史料的研读,我们要先探求其出处,把握时空要素;然后疏通大意,关注核心内容。之后通过比较史料,找到共同差异,通过问题引领学生探究文献背后的具体影响。

上海市长征中学张绍俊老师点评指出,史料课堂要注重学生的学情差异;同时,如何展现课堂具体的操作性,延展了课堂的教学与评价,是我们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肖雯琳老师《数学韦恩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尝试》,提出化用数学韦恩图思维,来突破历史易混淆概念,可以培养学生历史理解的能力。

王晓荣老师点评说,论文切入点贴合当前“跨学科”的教研热点,但历史有时要比韦恩图能够表达出的效果更复杂,所以用韦恩图的方式可能有其局限性。

魏飞老师的论文《缀珍:高中历史教科书粟特史料的集释与运用》,以选必二的“石染典买马契”为扩展的视角,整合教材中的粟特人史料,变成主题探究的资源。学生通过做中学的方式,形成自己的史料研读成果,增强深入学习历史的能力与素养。

石再一老师评议说,论文体现出一种新的教材观。这一篇专业篇论文更像活动课纪实,还可以进一步提炼。

上海市长征中学张绍俊老师《以“数”入史“素”其间——浅谈古籍文献数据库融入高中历史教学的创新应用》择取《汉籍全文检索系统》数据库(第四版) 为例,从课堂教学实践性与案例分析的角度,归纳、总结其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与创新融合的实践路径,分析尚存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李玉伟老师在点评中肯定了张老师对数据库的应用,很有启发。



专家点评:

李月琴老师肯定了大家论文中体现的治学严谨态度,论文选题切中教学实际。在研究跨学科时,除了了解本学科的课程标准外,也要研究其他学科的课程标准。既能够让学生更好理解其他学科思维,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概念。综合实践课变成论文,需要对客观的量表进行细化,以加强说服力。

王雅贞老师指出初高中教学差异中学生情况与教学目标,是需要继续突破的。史料研究课要提高互证的意识。辨析易混淆概念的时候,要考虑到历史的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变化发生变化的。综合实践课让学生从“纸上谈兵”到“练兵”,用什么主题来整合教科书很重要,“做中学”要避免成为学生活动手册,在展示环节要设计量表。


教研沙龙

晚上的教研沙龙,学员们抓住难得的机会,与李月琴、王雅贞和黄爱梅老师展开对话。


教研热点“大概念教学”“单元教学”和“大单元教学”,李月琴从教材体例的变化介绍了单元教学的渊源,了解教材单元按照时序分,以凸显历史阶段性的特征。黄杏婵老师分享自己对大单元教学、大概念教学的理解,是更上位的核心素养概念下,要求学生在学习某一课程时,能够运用学科特征,解决实际的问题。最重要的是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帮助学生能够整合知识,用比较抽象的概念,将碎化的名词整合起来。

王雅贞老师提醒大家思考,为什么梳理大概念?将好几个单元重组大单元的目的是为什么?是要让学生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自己的素养。不用特别纠结名词的提法,包括深度学习、项目化学习等,其目的都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真的能运用历史思维解决历史问题。与其去探究概念,不如去探究有效的实施途径。包括解读地图,应该对史料精耕细作。看文章有无亮点,就是看这篇文章能否有效解决了教学问题。

姚倪老师认为大单元应当有完整的课程结构,有一个核心的问题或任务,去驱动单元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照一定的结构串联起来,避免碎片化,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历史学科中,单元教学应该要体现意义的完整性,学生能够通过叙述的方式,对意义进行阐述。叙述是历史学科基本解释历史的方式,不能学生只有概念,无法形成叙述。如何让学生建构其自己的历史叙事是很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在单元教学中也不见得要把所有知识都囊括进去,要找到比较主要的内容来串联。

最新的研究成果如何引入教学?王雅贞老师提醒大家,教材编写提到国家事权并非小事,学术观点层出不穷,这一结论会不会被推翻或被验证,是有待检验的;或学术观点不切合主流意识形态,概念可以讨论,但教学过程中能否教给学生应当谨慎。判断学术观点能否引入教学的唯一标准是是否切合教材,历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立德树人。概念要“适度”,推荐使用《教师教学用书》里的推荐书目。

初高中关于深度学习和大概念的研究区别在哪里?如何分层?李月琴老师建议大家从课标分析入手。高中分为四个层次,初中的最高层次是高中的第一层次,这两个是融合的。可以参考赵亚夫《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着重看一下英国和美国的分层。

图像史料如何捕捉图像信息?李月琴老师提出要注意显性信息(图标题、时间)。图像信息应该由近到远、分门别类有一定顺序地进行搜集。舒涛老师介绍了他们的做法:把文学、图画类的分为一类题目,第一步提取文学作品或图画的信息,第二步从中提炼史实,第三步对史实做出解释(提炼史学方法)。

有关历史教育的论文如何平衡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衡量标准是什么?王雅贞老师指出要实际解决真实的问题,要有“问题意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李月琴老师指出要“适其所需,投其(刊物)所好”。


图片


作者:研修全体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