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秦风古韵・梦天涯四方――历史系学子西安洛阳历史文化考察

 

为丰富历史知识、培养研究能力与探索精神,历史系组织50余名本科生,前往西安、洛阳开展了题为《寻秦风古韵・梦天涯四方》暑期社会实践。西安、洛阳均为中国四大古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它们是华夏文明重要发源地,是中国数千年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在实地考察期间,同学们深入历史情境,由点及面,将中国历史有着更完整、生动、深入的认识。

 在6月,历史系召开了考察动员大会。李磊、王进锋、蔡慧贤等老师分别就考察目的、考察内容、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在会上,老师们不仅对每一个考察点进行点评,从专业角度提出研究方向的相关建议,还希望同学们关注并发挥历史学的社会价值。而在6月28日-7月4日的实地考察阶段,同学们则在在王进锋、蔡慧贤老师的带领下,一周内辗转三千多公里。劳累之余,也有了满满的收获。

一、年代秀・触摸历史脉搏

  短短一周内,实践队伍考察了多处历史遗迹。从新石器时代的半坡遗址,到明清建筑,时间跨度约6000年。随着场景的变换,管窥多个朝代的发展状况,历史的脉搏让人感慨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1.新石器时代

  半坡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典型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距今6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在原遗迹之上建立起来的陈列馆中,大家了解原始的聚居状态,也了解到祖先生产、生活的方式。而在出土文物展示馆中,则让大家全面见识到各种各样的生活与生产用具,如陶器、瓮葬陶罐、骨针等。这些物品,生动再现了人类起源时采集、渔猎的早期生活状况,且部分物品的艺术性让人感叹。早期人类的智慧可见一斑。

 

2.秦朝

  参观考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可以说是本次考察的一大重点。首先参观的是两辆出土的马车,在博物馆讲解员生动传神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了秦始皇在兵马俑制作上技艺的精良与先进,单就一号车的伞篷设计来看,就已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接着,随着拥挤的游客队伍中,同学们陆续参观了一到四号兵马俑坑,四个墓坑规模、形制大小、地理方位等均有所差异,浩瀚庞大的兵马俑墓葬群气势磅礴,让同学们感受到秦始皇生前对陵墓建设的重视,并以兵马俑制作为一个侧面更全面了解秦始皇。在发掘现场,大家还看到了正在修复的兵马俑。每一具的修复成本高达十二万,而耗费的时间和心血更是难以用时间计算。之后,同学们还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带领下有幸见到了发掘兵马俑第一人杨新满老先生,并了解了一些发掘之初的小故事。

  考察引发了大家更多的思考:秦始皇陵的建造及整体规模究竟是怎样的?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述?兵马俑的人物外貌特征与今天国人形象的差别何在,人种的混合是如何产生与发展的?我们又该如何做好文物的考古挖掘与保护工作?

 

3.汉朝

茂陵埋葬的是汉武帝刘彻。与秦始皇一样,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具有雄才伟略的君王。茂陵在西汉诸多皇陵中规模最大且修建时间最长,耗费了当时全国每年三分之一的税收。由于其陵墓尚未完全开发,实践队伍参观考察的是茂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以汉武帝爱将霍去病的墓为主体,仿照祁连山形而建,其中令大家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16件大型的石刻,巧妙地运用了石头本身的质地和形状,寥寥数刀就让体积很大的顽石有了动态神韵。大家一一参观了“马踏匈奴”和“跃马”等各种石刻;在珍藏文物展览馆中的鎏金马、鎏金银竹节熏炉都是国宝级的文物。最后登上高台,西边是汉武帝的茂陵和李夫人的陵冢,大家感受到了“咸阳原上金字塔”的壮观景象。

 

4.唐朝

西安,古称长安,城内外有多处唐代遗址,记录了这个强盛朝代的点点滴滴。对乾陵、华清宫的参观考察,更让大家透过代表性的人物与事件,管窥历史的脉络。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墓,依山为陵而建,且陵园规模庞大。大道两旁分列是华表、翼马、鸵鸟、石马石人等。而在乾陵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无字碑。它通体取才于一块完整的巨石,高达八米。关于为何建巨碑却无字,大家进行了激烈的探讨和交流。这位中国唯一的女皇帝,其是非功过确实难以用简单的文字来体现。据介绍,宋金以后,开始有游人在碑上题字,使无字碑成为了有字碑。其中已经失传的女真文,是值得研究的珍贵资料。乾陵中另一壮观的是“壮六十一蕃臣像”。虽都石像已经失去了头颅,但还是能从其形象中发现大唐盛世的景象。

唐华清宫,也称华清池,为皇家御汤。华清池不仅是单个的沐浴场所,而是由多个浴汤及各种亭台、轩阁所组成的皇家园林,规模宏大,展示了皇家的威严,集中反映了秦汉唐三代的建筑风格与文化,是了解这些历史时期面貌的生动资料。华清池除了因杨玉环与李隆基的浪漫爱情故事而闻名外,还因此地曾为西安事变事发地而引起关注。触摸着墙上的弹孔,目睹着蒋介石遭遇兵谏时藏匿的地点――骊山上的一块巨大白石,历史仿佛就在眼下重现。从唐朝跨越到近代,一千多年的时光在同一个地点重叠起来。华清池也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5.明朝

西安古城墙是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宏伟壮观,独特的女儿墙、瓮城等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里,老师同学们一同骑脚踏车畅游城墙。西安的午后虽然有些炎热,但阻挡不了大家的热情,城墙记载了这座古城的历史记忆,也让大家又一次感受到这座城市浑厚的底蕴与历史的力量。告别明城墙后,大家马不停蹄奔向下一处――钟鼓楼,鼓楼钟楼东西相映,建筑是极具有浓郁汉民族特色的建筑,在西安听晨钟暮鼓,登上顶楼俯瞰美丽景致,体会人文气息,相信每一位同学都感受到了历史的独特之美。

在洛阳时,考察队伍还参观了关林。相传这里埋葬着三国时期蜀国名将“武圣人”关羽的首级。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只有圣人的慕才能成为林。唯有孔子与关羽有次封号。关羽的墓地在全国共有三处,洛阳关林是其一,另外两处分别在湖南当阳和山西解州,当阳埋葬着关羽身躯,解州是衣冠冢。在明朝万历年间,洛阳关林开始建庙;清乾隆时又加以扩建。始入关林,见有前后两座正殿,其中后殿两侧又各有一偏殿,所有大殿里均供奉着不同形象的关羽像,一处偏殿中还供奉中五虎上将像。其像多质地如瓷,表面反光,色彩浓丽,质量参差不齐。游览完两殿之后,大家终于见到了“汉寿亭侯墓”,其前有一八角亭,亭中立一碑,碑底是一只霸下,碑上题“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为康熙五年所立。关林中,古柏林与石碑林相映衬,记载了历代修建的历史,极具研究价值。摆放碑林,看到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让大家感受英雄的的忠义之气,同时对于研究明朝以来关公信仰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二、特色行・享受文化盛宴

在考察期间,实践队伍也进行了宗教、碑刻、文物、饮食文化等专题性考察,更感历史之丰富多彩。

1.宗教文化

中国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的传入及在国内的发展,是其中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佛教对中国的宗教、哲学、建筑、艺术、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实践队伍此次也考察了多处佛教寺院。

洛阳白马寺创建于东汉永平年间,是佛剑传入中国后兴建的第一座寺院。因汉使者及印度两位高僧以白马驮佛经、佛像抵达洛阳,寺院名为白马寺,以铭记白马驮经之功。穿过古刹门前的热闹小道,一进大门,迎面就是一池荷花,佛门清净之气袭来。再往里走,有大殿五座,分别为天王殿、大佛殿、大雄殿、接引殿和毗卢殿,内置元明清时期所造佛像,其中大雄殿的元朝佛像尤为珍稀,是由“夹�干漆”的工艺制成,尔今已然失传。白马寺旁还有一处泰式佛殿,内放有1991年泰国内务部长瓦塔纳先生和友人常媛女士到白马寺朝拜时赠送的泰国佛像一尊,整座大殿显得有些空荡,也透露着决然不同于中土佛门的气息。一千多年以来,白马寺经历了多次荣辱兴衰,目前进入了新一轮的修复期,望能重现当日“跑马关山”之景象。

法门寺位于西安临近的宝鸡市,始建于东汉末年,并因安置释迦牟尼佛指骨舍利而闻名于世。重修后的法门寺宏伟壮观,一千多米的佛光大道,两旁陈列着菩萨和经幢,直通远处的合十舍利塔。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实践队伍来到了法门寺珍宝馆和真身宝塔,藏有佛指舍利的地宫位于宝塔之下。真身宝塔在唐代时为四级木塔,明代重修为砖塔,却在1981年的一个风雨夜半边倒塌,到了1987年准备重修做清理时,考古人员发现了地宫。其中最宝贵的莫过于灵骨舍利和三枚影骨舍利。实践队员认真参观了影骨舍利、其他各类出土的珍宝、图文、碑刻,对佛教及唐代科技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另一座著名的佛教寺院,则是创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的大慈恩寺。随着讲解员的脚步,大家参观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塔林等;新近镀金开光的佛像、舍利佛骨的传说、佛教的部分理论观念令人印象深刻。此外,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四大古塔之一的大雁塔,就坐落在大慈恩寺内。大雁塔,原为保存玄奘法师由天竺带回的经卷佛像而修建,现存七层,通高64.5,塔体呈方形椎体,造型简洁,时隔多年仍呈现出“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的雄伟气势。塔内可经木质楼梯直达塔顶,塔内供有开光佛像等佛教物品。高温也抵挡不住考察团成员的探究之心,许多同学亲自登上大雁塔,感受凝聚其中的历史和宗教文化气息。

在本次考察中,实践队员还参观了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洛阳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的龙门石窟,经历了多个朝代达400年的营造,位于伊河两岸,分为东西两崖,由一座巨大的石拱桥相连。其中万佛洞、莲花洞,乃至于奉先寺,无不展现着这处胜地最高的工艺水平。建造于不同时期的佛像,有着不同的神韵,反应了时代的审美与工艺特点。令人惋惜的是,十万余尊佛像,大约半数脸部都受到了损害。清末民初国力衰败,佛像甚至大批被盗挖,留下的是一个又一个令人扼腕的空洞。在这里,大家在感受佛教文化及艺术成就的同时,也再次深感国强民富之重要性。

2.博物馆之旅

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备课、墓志及石刻为主”。碑林创建于1087年,最初是为了保存唐代石经,现在馆内陈列的一千多块碑石,囊括了从汉到清等多个朝代。欧阳询、柳公权、颜真卿、素食、黄庭坚等书法名家的诗文书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很多碑石所记载的内容,更是研究历史的珍贵材料。如《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反映的是中外文化交流及宗教的发展;《唐太极宫残图》则对研究古代的建筑及城市规划有着参考价值。同学们一边认真拍照,一边感叹:值得逐块碑刻仔细研究,可以在这里待上一天了。在碑林博物馆,大家还看到了工作人员制拓的过程。

实践队伍还考察了陕西省历史博物馆。博物馆上下两层三个展厅,以陕西地区的出土文物为基本素材,吸收了陕西历史、文物、考古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以时代为序,展出了史前时期、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以及唐中后的陕西出土文物,时间跨度长达一百多万年,充分展示了陕西的古代文明和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在三个展厅中,突出展示了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周、秦、汉、唐四个时代的展品。随着时间轴的伸展,可清晰的看到人类的发展及社会的进步。各类出土文物,包含了生产、军事、生活用具,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其中,不同时代的青铜器展品清晰地表现了青铜器形制、纹饰的演变,以及其不同的用途和分类;历代的陶俑展品生动形象,而发饰、丝绸制品等做工精细,令人称叹。独孤信多面体煤精组印、金银竹节铜熏炉、镶金兽首玛瑙杯等众多展品表现了古人突出的工艺和科技水平。

博物馆之旅,给大家上了一堂异常生动的中国历史课,既是断代史,也是专题史。让人流连忘返。强大的民族自豪感也油然而生。

3.饮食及多元文化

西安回民街是著名的美食文化街区,坐落在钟鼓楼广场附近,已有上千年历史。这一带既有有唐代、明代的建筑,又带着浓郁的伊斯兰风情――熙熙攘攘的回民街上,大多数店铺均由回民经营,清真特色明显。颇负盛名的泡馍、肉夹馍、羊肉串、高山小土豆等,让人再次体会到何为舌尖上的中国。

从化觉巷往里走,穿过纪念品商业街就能来到清真大寺,令大家感到惊讶的是,出现在眼前的是清砖绿瓦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它融入了汉文化,里面生活着百来位穆斯林,此处闹中取静,伊斯兰文化与汉文化交融互补,构建出颇有意味的文化氛围。回民街中的短暂停留,让大家思考的是饮食文化、民族融合及多元文化的发展。果然,只要做个有心人,生活处处皆学问。

如今,为期一周的西安洛阳历史文化实地考察已暂告一段落。带着对中华文明由衷的敬意,考察团队返回上海。游历于数朝古都内,穿梭在关中及中原大地上,大家看到的既有秦风古韵,也有现代文明;感受到的是中华文明之伟大,以及历史的厚重。自豪之外,更感责任之大;丰富知识之余,也进一步开启思考之门。接下来,实践队成员正对实地考察所见所得进行深入研究。考证、科普、探讨文化传承与社会发展。历史系学子,依然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