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知识转型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以逻辑学为中心的考察

华东师大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

知识转型

与中国现代新学科的创建序曲

——以逻辑学为中心的考察

一一2023年12月9日下午15:00—17:00,华东师范大学2023年第130场百场校级学术讲座、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大夏中国史论坛”前沿讲座第23场在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1410举行。本次讲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史学会史学理论分会副会长左玉河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教授李孝迁主持。



图片


一一左玉河教授认为,近代中国在移植西方知识过程中形成了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了中国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但这些都是基于西方的模板。如今要建立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归根到底是要建立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为此,厘清中国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就显得十分有必要。

一一中国传统学术有独特的分科体系,即以“四部”为框架,并未形成现代意义上的学科分类,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没有分科观念,只是主要以研究主体(人)或以地域为准,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古代学术分科。中国传统学术分科体系并未出现西方分科性的“专门之学”,而是注重各学术门类间的相通之处。关于“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四部之学”是以经史子集为框架建构的一套包括众多知识门类、具有内在逻辑关系的知识系统,这套系统发端于秦汉,形成与隋唐,完善于明清,并以《四库全书总目》之分类形式得到最后确定,与中国传统学术发展相始终。晚清时期,“四部”知识体系在西学冲击下不断解体与分化,逐渐为西方近代以“学科”为分类标准建构起来的新知识系统——七科之学所替代。与此同时,近代意义上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各学术门类相继创立,这些学科在移植到中国后,经历了中国化和本土化,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而中国传统学术通过转化,逐渐与前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现代学科体系,这一过程也在上世纪30年代最终完成。


一一在梳理了中国知识体系的发展历程后,左教授以“中国现代逻辑学科的创建”为中心进行了讲解。逻辑学追溯到中国古代即研究“名”,而出现逻辑学专门术语则是在晚清学人译介西方著作过程中提出的。在最初从西方移植而来时,逻辑学主要译为“名学”或“论理学”等,严复首次将Logic音译为“逻辑”,上世纪30年代,音译名逐渐流行,并在建国后形成了以“逻辑学”命名的独立的学科门类。从西方移植而来的新学科,在民国时期面临着本土化的任务,一方面,需要在引入西方学术资源基础上,探讨学科相关问题,取得与西方学界平等的对话权;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传统学术资源中发掘有益成分,将西学建立在中学的基础上,形成中国自己的学科特色。这不仅是逻辑学发展的要求,也是所有中国特色学科体系发展所面临的重任。

一一在提问环节,左教授就“中国近代知识转型的角度”、“传统学术和现代学术在表达现实关怀上的差异”、“近代转型之初史学地位变化的原因”等问题作了细致解答。



——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融媒体中心——

编辑:窦薇

投稿邮箱:lsrmtzx2020@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