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公布第二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结果。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江南史》和《20世纪世界史》入选,两门课程分别为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与线下课程。在第一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认定中,《冷战史专题》(线上课程)入选。
《江南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简介
《江南史》线上线下混合课程,系由我系黄纯艳教授领衔,中国古代史教研室全员参与的一次教学改革尝试。
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有江南史研究和教学的良好传统,简修炜、王家范、牟发松、陈江等国内较早从事江南研究著名学者,在江南史研究、教学和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丰硕成果,奠定了我系江南史研究的基础。
2020年3月以来,团队在疫情期间教学实践基础上,结合我校办学定位、学生情况和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重新规划设计课程内容、建设目标和教学方式,建成了国内第一门《江南史》线上课程,并在中国大学MOOC开设。同时在“大夏学堂”建设了与课堂教学结合的教学资源库。配套教材《江南史十八讲》,也已顺利出版。
本课程在内容上打破了既有专题式课程的局限,从纵和横两个层面,系统和整体地反映了江南历史发展脉络和特点。为此聘请了李伯重、范金民、严耀中、戴鞍钢、徐茂明等多位江南史研究和教学的著名学者,组成强有力的教学团队。在教学方法上,重视教与学的互动,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重视现场教学和实践教学,将学生知识、方法掌握程度及情感培养的效果,贯彻到教学环节的考核之中,以实现卓越育人目标。
《江南史》混合课程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标志着“江南史”课程体系建设进入新的阶段。课程团队开设的面向全国历史学爱好者免费开放《江南史》在线课程、校精品通识选修课《江南史》、港澳台学生国情教育精品课程《江南历史与社会考察》,基本涵盖了各类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
除目前已投入使用的上海市重点项目“江南市镇历史调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外,团队参与的“科举与江南文化”虚拟仿真项目已纳入学校的重点资金支持项目(2022)。项目建成后,学生可打通虚拟、现场和理论学习之间的物理限隔,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实现更高的学习效率。
团队将以此为契机,继续跟踪学界最新教研成果,不断完善和更新课程内容与在线资源。在理论与实践、线上与线下、课堂与课外三个方面取得平衡,实现教学评价过程化、多元化与可回溯性。通过传帮带的形式,培养教学新人,为“新文科”人才培养形成可复制的经验。
牟发松、陈江主编《历史时期江南的经济、文化与信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黄纯艳、包诗卿主编《江南史十八讲》,学林出版社,2020年。
《20世纪世界史》(线下课程)简介
梁志教授负责的《20世纪世界史》作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二年级专业必修课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大阳城集团99aa·(中国)官方网站几代学人近三十年的耕耘建设,李钜廉、王斯德、郑寅达和余伟民等多位史学名家都曾先后承担过课程讲授工作,累计听课学生2000多人。团队所编写的教材《世界通史》为“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被纳入“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荣获教育部第二届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并入选首批上海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世界史学科,该课程现有一支教学能力过硬的授课团队,成员包括“60后”“70后”以及“80后”学者十余人,老中青三代学人梯队搭配合理,教学团队中包含多位入选国家级人才计划或上海市人才计划的业务骨干。
近年来,在学校大力提升本科教学质量、打造一流“金课”的背景下,课程教学团队正着手开展如下探索:(1)在多年史料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编写并拟公开出版与教材配套的《20世纪世界历史基础史料读本》,以此作为课堂讨论、过程性考核和期末考试的选题库,并为其他兄弟院校同类课程的史料教学提供参考;(2)引入平行班、小班化教学模式,破解因修读学生过多而难以实现有效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难题,并在教学团队内部形成某种竞争性,激励团队成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3)突破课程成绩评定方式老旧的限制,强化过程性考核,增加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线上研讨的分数权重;(4)强化课程思政要素,将中国崛起纳入到20世纪国际风云变幻的历史潮流中比对考察,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和深刻领悟中华民族复兴的不易和伟大。
该课程此次入选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是继2004年入选上海市级精品课程、2020年入选上海市高校市级一流本科课程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下一阶段,课程教学团队将以此为契机,积极对接“新文科”教育理念,努力提升本课程教学内容的跨学科性,加强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增强本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与此同时,积极引入学界最新研究成果,进一步关注学生个性发展的多元需求,继续完善史料教学,促使同学们将历史与现实问题有机结合起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